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中庄福德宮廟誌


福德宮廟誌

目錄

一、 走過百年的福德宮
二、 福德宮的地理
三、 福德宮的習俗與傳承
四、 福德宮管理與展望

感言

清朝年間先民追溯大漢溪至大嵙崁﹝今稱大溪﹞披荊斬棘、胼手胝足,建設著宏偉巴洛克式古建築街景,精雕細琢無比輝煌成就。所行遍大地,亦在中庄一帶生根卓壯。含辛茹苦血淚蒼桑,遺留無數滿盈溫馨,讓我們崇仰著一份享用不盡的文化資產。純樸祥和,永覺這份長植你我心中的榮幸,更激起永懷珍惜。

前有大嵙崁碼頭﹝今稱大溪﹞後有三角湧碼頭﹝今稱三峽﹞中間有中庄碼頭,此乃「中庄」地號的由來。早期陸路不甚發達,交通須靠河運。沿岸形成貨物集散對外貿易重鎮,造福鄉梓,中庄村民虔誠信仰合力建造巍峨福德宮廟宇金壁相映,流傳無數歲月孕育菁英倍出,存在榮辱,信仰的村民早晚無到神前清香三柱喃喃祈求神威顯赫福佑蒼生,雖不能代表所有願望,可是心靈的慰藉,虔誠誠懇,祥和共處,已逾百年光陰,應是信仰團結的力量吧!

回憶兒時願景,上一輩的細說傳述著一絲一點的朗頌著,記憶猶存在耳,訓育傳承美德,讓我們頓悟深遠,永遠攜手合作,共同勉勵,永續流傳千古。


一、 走過百年的福德宮

大漢溪流域自嘉慶到清末期間最為繁榮發達,早期沒有現代的汽車陸上交通工具,除鐵路運輸外皆靠河運帆船疏運,一般貨物需要人力挑伕搬運,先民溯著大漢溪來到大溪墾荒生根,沿岸淡水、萬華、新莊、三峽、中庄﹝早期俗稱新竹州海山群中庄堡管轄編﹞、大溪(大嵙崁)等地,設有碼頭可靠岸,中庄碼頭,貨物可擴展到桃園、中壢、八德等地,可謂四通八達,中庄村落形成當時貨物貿易的集散中心。先民前輩有句俗語「一竹竿二豬刀」此厘語代表中庄過去市集繁榮景象,一竹竿指船隻普遍﹝以前帆船是以竹竿擺使﹞:二豬刀代表肉市興旺,方圓數公里內以中庄為市集中心,其榮景可想而知。隨著陸上交通日益便捷,昔日盛況不再,但不變的是你我皆在此生根茁壯,樸實淳厚的鄉村生活總覺溫心滿盈,而先民所傳承下來的福德宮,更是我們中庄村民的精神寄託。由於先民生活大多清苦,此時期的福德正神廟,先民的遺說是以石板建築而成的小小一間土地廟,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廟不在大,有神則顯,由於村民虔誠膜拜供奉所以香火鼎盛。

清末至民國初年一直延續著,即使民國初年台灣被日本接管數十年,我們信仰始終不因日本統治有所動搖。民國廿三年,在物資缺乏的當時,經村民努力及有力人士奔走及協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村民展現辛勤及節儉的成果終完成第一次改建,以當時環境完成如此工程艱鉅,是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改建後規模數十坪,建有中殿及左右各乙室莊嚴巍峨,一般福德祠頂多三五坪,在當時台灣廟宇中堪稱數一數二,香客絡繹不絕香火裊繞。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以村民的辛勤和節儉的成果,要來完成如此工程艱鉅,是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更是難得團結力量。

民國廿九年,建成後僅九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經濟緊縮,壓迫殖民地區本土信仰文化,以敗神論的宗旨摧毀台灣人民信仰的寺廟,除了觀世音菩薩廟宇得以幸免於難外,所有大小廟宇都遭拆除,中庄福德宮在此敗神論下也難逃厄運,真是惡軍治國無道橫行,人民的無奈仰首問蒼天何以訴求,只有聽天由命,從此村民信仰頓失所依。所幸福德正神尊身由地方人士暗地迎回家中暫時供奉避難數年。

在槍林彈雨殘酷戰爭的洗鍊下,人民過著暗無天日困苦不堪的日子,但終守得雲開見月明,在民國卅四年日本宣佈投降後,台灣人民終於能為自己生活而努力。失去的希望總得找回,中庄村民的信仰中心─福德宮,終於在眾信眾的奔走與集資募款下,再度依原來風貌與規模,而擇在中庄現為172號地址上重新建築﹝註:原因是原基地被日本政府作為集會所用途,因而遷建於此﹞,並由村內傅姓人士提議且捐獻鉅款重新蓋廟,大興土木,信仰的力量無比,無限力量驅動的團結,虔誠是可敬的,在戰後物資缺乏,生活困苦可想而知。終在甲戌年間,再度整建落成供信士參拜,無畏的堅毅勇往精神是先民努力成果值得懷念深思。

光復後的台灣,在國民政府來台接管後,開始從廢墟中建設,但當時的社會以農業為中心,百姓以農為本,克苦勤儉,漸漸改善生活過得安居樂業日子,政府的規劃與建設加上日本政府侵占台灣末期之預留許多建設規劃,以日本政府如此長遠計劃如都市計劃、交通、電力等民生大計,也許日本政府始料未及的結果吧亦總算留給台灣依點點補償。因此很快的由農業社會漸漸轉變為工業社會;民國五十二年石門水庫的建設完成,大漢溪早已不是交通要道,民國初年陸路、鐵路及航空的開發,早已取代水路交通運輸。在水庫完成後,以其豐沛水源提供民生用水、農業灌溉及水力發電,更加速工業發展,物資也日益充裕,百姓生活得以改善由貧窮轉為小康

民國五十九年,福德宮起建位置位於村落道路中央,當時某位地理勘輿師路過時,對於中庄福德宮落地有所建言,建議應蓋在早期位置較為適合地理【註:早期廟宇位置是由日本政府的敗神論拆除後而改建為村民集會所,因此亦是甲戌年福德宮易地重建的原因】,同時相傳當時村中發生許多不明擾寧事故,很快地便由村民所採信,再加上在戰後物資缺乏下所建的廟使用建材不良很快就顯得破舊不堪,於是便在村民集資協助下,請勘輿師擇日選位決定進行改建工程。

中庄福德宮佔地約二百七十坪,請名師設計藍圖發包,並由地方蘇姓人士承包建築完成,由於物資較為充裕,採以鋼筋水泥加強結構體。施工其近年,始於辛亥年慶誕,落建完成後達三十一年歷史。

三度重建的福德宮較先前兩次所見的廟宇更具特色,爾後卅年歲月中增建了戲台、涼亭及自來水等項設施,村民的團結及敬仰使得先民的開發,得以永續的傳承,福德正神之我   ,你所走過荊棘艱辛多變的路,經三度重建已是百年有餘了,偉哉!

民國八十九年原管理人張瀨色先生移交至本人繼續管理,本人由於事業傳承長子經營,在家退休狀態,所以受村民託付管理本福德宮,經年餘深思總覺傳承先民如此艱難過程,有必須整理記述先人遺跡文化,在整理近一年時間完成本沿革誌,讓信眾及後代子孫能了解中庄福德宮歷史。

福德宮面對時代演變似已不敷時代腳步,且早期受戰亂影響物資缺乏許多建物損壞甚為嚴重,福德宮整修為勢在必行。業經村里信眾推薦本人為召集人推動整修工程,幾經數次開會研討經建議不如重建更能符合實際效益。經整合眾議於民國九十一年決議重建中庄福德宮,開始進行籌劃及募款工作,歷經三年餘努力終於在歲次乙酉年二月三日良辰吉時舉行列尊神登龕大典,許多後續工程仰賴各界支持贊助,得以同年農曆十月二十六日吉日舉行慶成建成建醮輝煌成果人神與有榮焉。


二、 福德宮的地理

中庄的地理位置,位於大漢溪沿岸,經過大環境自然演變所造成一個河階地形,底階在現今所稱下崁地區,中階位於現今中庄街位置, 上階為現今庄後有高原山坡,山坡尚有平地俗稱埔頂,因此形成地理上的河階地形﹝地理學家曾經發表文章,言其大漢溪地區是最奇特的河階地形,如此特殊景觀,世界難找能與之相比﹞,不知千萬年代所創造的地理中庄地區, 經過雨水沖積成三坑溝。第一道坑溝位置在現今三O九巷公墓旁,流至渡船頭在早期水路交通要道所設渡船頭,所設渡船頭右上方坑溝旁一支筆尖的地形,稱為第一落水筆;第二坑溝在現聖媽廟前,在上方水源匯流至聖媽廟左下方,現今為國寶窯業工廠之廠後方同樣也有一筆型的地形,稱之為第二支落水筆;第三道坑在現今福德宮左後方,這坑溝水匯集庄後至庄頭一帶水源,以無數歲月沖刷而成坑道俗稱水尾坑,在福德宮左前對方,同時有一支筆尖的地理,為第三支落水筆。在上天鬼斧神工巧妙雕琢下創造這三支落水筆,且但這三道坑水,常年潺潺細流不曾中斷,源源水流亦帶給落水筆深奧的意義,是先民的智慧所發現的,如今除了第一第二落水筆地形因道路使用所需及因地主建住屋稍有破壞,但還能辨別考據。

先民為了要建福德宮,請地理勘輿師踏勘整個村落所選擇地點,亦可說是上天眷顧我中庄村民,賜給地理師的智慧,挑選如此好的地理方位給福德正神,同時賜給村民希望與願景。在擇地重建過程中,經地理勘輿師挑選及村民的認同下,大家出資出力,終於再度完成福德宮巍峨廟宇。福德宮的三度落成亦是村民努力成就,終於給信眾士的精神安慰從此村民更能聯誼感情帶給村民和諧與快樂。

從小小的石版廟宇到三度改建後的福德正神,香火更為鼎盛,香煙更為裊繞,虔誠的信眾,絡繹不絕。也許得到三支落水筆之故,相傳早期登科赴考,考生考前來膜拜者絡繹不絕。先民遺說不少考生也因此順利考取,也許是福德正神的顯赫,帶給信徒更美好希望與未來,早期農業社會的辛勤耕作無不求福德正神的保佑,五榖豐收六畜興旺,尤其每逢農曆初一與十五,以清香三柱及牲禮素果來答謝,佑我士農工商事業發達。

儘管如此,我中華民族的信仰精神與地理擇脈相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尤其宗教的信仰帶給人們希望與團結力量,亦給信徒平安,子孫的傳承與發達,同時亦帶給中庄這小村落過著無憂無愁的日子,士農工商互相勉勵,尤其以農為主的村民,至今各農民攜妻帶子為各自的農特產耕作努力而拼出一片天,尤其以韭菜的種植更是聞名全省。出外的士農工商都很有成就,大家無不以中庄這基地為榮,福德的庇蔭與保祐,讓我們充滿了希望,賜給我們福祉,值得流傳,萬古千秋。


三、 福德宮的習俗與傳承

首先來介紹廟內諸神祉,廟內的主神是福德正神。福德正神有稱土神、社神、大伯公、土地公等,台灣民間以土地公的稱謂最為普遍。且各廟祠都有福德正神神位,依據桃園縣大溪鎮公所於八十九年間曾統計全縣大小福德祠,計有一百七十四間之多,有此可見全省土地公信眾之普及。

福德正神的由來眾說紛紜,但以下一說最為人所知。周代有一位張福德人士,生性聰明過人,心地善良,老實忠厚,平常幫助困苦以濟貧為己任。受過恩惠的人無不感念他生前所行事績。其後,周武王賜封張福德為土地公,以「社稷黎民,表其尊重」。,並蓋福德祠供世人敬拜。相傳至今已有四千餘年。

後期同時供奉三官大帝,又稱三界公,以天、地、水三官總稱,俗稱天官、地官、水官。並分別以上元、中元、下元三節受祀人格神。分別如下:堯為『上元賜福一品紫微大帝』、舜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大帝』、禹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有關三官神由來傳說頗多,時間久遠以難考證。但在台灣民間所崇拜的以堯、舜、禹三聖賢為三官大帝稱之。

堯帝以禪讓如天之涵養而浸潤民心廣受天下人所尊敬。年老之時,知子不肖,無法治理國事,乃尋訪天下賢德之士繼承王位,終尋獲舜。舜以忠孝齊家、仁惠之本性治理國事,使得民心歸順而天下太平。其後舜更效尤堯帝禪讓美德舉禹繼位。由於禹治水患十三載,三過家門而不入,畢生奉獻終於平弭水患,為百姓消災解厄。其後,受敕封『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

因堯、舜、禹三帝在位。以仁德為政而得天下,普受百姓敬重。後人永懷感恩,蓋廟祀奉,自夏朝傳承至今已有四千餘年。

同時祀奉天上聖母,媽祖婆在台灣地區信徒頗眾,是討海人的守護神。相傳討海人若出海捕魚前虔誠祈求庇祐出海皆能平安歸來。目前嘉義北港媽祖宮以開台媽祖尊奉廣受全省各信士信奉。由其每正月至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千秋,各地聖母回鑾朝拜最為鼎盛。

聖母姓林名默娘,生於後周世宗顯德四年,為福建省苒田縣湄州島人士。迄今已有千餘年。相傳聖母年幼時天資過人,心性善良,其父請老師來府上教導。由於默娘勤學聰穎,不久即能精通儒、釋、道學理並修成正果成道

聖母虔心修佛濟世救苦,廣受世人尊敬。後受歷代帝王敕封『天上聖母』,中庄福德宮於每年農曆正月九、十、十一組團赴北港媽祖進香。祈願媽祖普渡眾生。

中庄福德宮尚有供奉保儀尊王大夫,但只供奉香爐傳承香火並無金身。 保儀尊王大夫在唐朝時期有一段歷史記載著:許遠行州人士,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身為文官任職太守。此時期正值胡人安祿山造反,各地戰事四起,而許遠一介文官無法守護,乃求張巡武將協助抗敵,共同鎮守睢陽城,使睢陽城得以暫時倖免於難。由於安祿山叛軍以奪取數城,只剩睢陽城,猶如孤城一般。許遠及張巡深知睢陽若失守則大唐江山難保。為免除唐朝失陷,與軍民死守睢陽城。力克敵軍數載,在軍糧以罄,後援無助之情況下,武將張詢及文官許遠皆報國許身,不肯投降叛軍,忠貞至死的精神流傳後世。

唐帝獲之二位盡忠職守,守身成仁,將許遠受封為大夫,張巡授封為尊王。二者可謂是大義大忠正氣浩然之典範並受祀為神,供世人敬拜。此乃保儀尊王大夫之由來。

尚有供奉清水祖師公。相傳清水祖師姓陳名昭應,生於宋仁宗慶曆四年,福州泉州府永春縣人。亦稱蓬萊祖師、黑面祖師。迄今已有九百餘年。祖師自幼父母早逝雨兄長相依為命,生活清苦,後出家修道,歷經坎坷之路,數度求師,終得明松禪師收祖師為徒,在名師指點下,勤修佛法,智慧大開。是年二十歲受明松禪師的勉勵『我佛功德莫如行仁,當捨棄萬緣』,慈悲為懷,行醫濟世助人。祖師歷盡艱辛修成正果後,在安溪設一精舍,命名為清水長福巖,並在此安居修行。此乃清水祖師長福巖的由來。

先民自福建泉州一帶來台墾拓,同時隨身迎請清水祖師到台北三峽地區,信眾效尤將清水祖師長福巖建於三峽。初期清水祖師信眾遍佈板橋、樹林、土城、三峽、鶯歌及中庄五鄉鎮,每年自農曆正月二日至十六日,信眾輪流分為數路恭迎祖師公至各里出巡繞境,祈求平安,所到之處無不熱鬧慶祝,互相宴客。

有關前面所介紹的福德正神、三官大帝、天上聖母、 保儀尊王大夫及清水祖師公等皆是中庄福德宮所供奉的神祇。延續至今受世人敬拜已歷數千載。祂護國護民一世英名,功德永昭人寰,也因年代久遠,傳頌綿長,絕非三言兩語可以到盡滄桑。而所搜集資料難免不詳或有偏差,文中謹以簡捷之陳述,如有失誤,承蒙見諒。

福德宮每年慶典習俗,農曆正月初一凌晨,許多信士香客們,等著開廟門,祈拜頭爐香,亦稱插頭香,人們心中希望得到來年搶得機運與事業亨通,所以亦是值中庄地區眾信士搶拜頭爐香的熱衷,同時互拜新年快樂,共慶春回大地歡喜迎春。

正月六日是清水祖師公生日,每年有眾信士輪值祭拜:分別由劉姓、三峽大集姓、陳姓、林姓、中庄大集姓、李姓及王姓共七股輪值祭拜,中庄福德宮在村裡的,眾信士亦是長福巖的信眾,所以中庄於正月六日都演戲全檯慶祝祖師生日,正月八日亦是輪值中庄清水祖師公出巡遶境平安,慶讚演平安戲。

到了正月十五日,即上元慶讚,為天官大帝聖誕千秋,是民間一大祭典。約百年前石板廟時代,先民傳説到了正月十五日,廟管理提供平安龜供信士祈求,求回平安龜,庇佑闔家平安。同時設有遊戲規則,如親朋好友數人不等,參加祈求,如蒙恩賜求得平安龜,保平安,但到次年同時平安龜需有長大或生龜子反回土地公廟,叩答神恩答謝神庇,數十年的演變與傳承,年年競賽者眾,愉興不失,龜隻年年生長越來越多,且興旺無比,可說求得平安龜者都獲得事業發展,五穀豐收,六畜興旺,闔家平安。每到上元夜家家戶戶準備湯圓,夜提花燈迎接天官下凡民間,為民賜福,祈求平安。至今,台灣各地仍有舉辦迎花燈、猜燈謎及放蜂炮等慶元宵。

二月二日是土地公生,在農業社會裡,對福德正神聖誕千秋的慶祝最為熱誠與虔誠,每到二月二日,信士皆準備三牲、五牲及素果,演戲全檯為福德正神大為歡慶,農民選二月二日集會輪值博爐主,舉辦餐宴以感念終年鎮守庄頭的福德正神賜給農民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的安定生活。

到了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乃地官舜帝聖誕千秋,各大廟宇舉辦普渡(俗稱公普)。豎立燈篙迎引四方鬼神,並放水燈,普渡陰公。私家普渡同樣北備以豐富三牲、四果、金紙等敬奉陰公四方好兄弟。希望藉由中元普渡庇佑陽間百姓平安順利。

到了八月十五日則是三官大帝遶境出巡的慶典,時值中秋日,農民為了慶中秋好收成,月圓人團圓,家家戶戶更為熱鬧慶拜。

延續到了九月,則是保儀尊王大夫出巡遶境平安的慶典,但保儀尊王大夫出巡在九月中,由爐主主辦決定,同時因為福德宮無供奉保儀尊王大夫金身,只供奉香爐,由輪值爐主請回自行供奉,但都是以福德宮為中心,至今每逢保儀尊王大夫出巡遶境,由三峽長福巖主持再到景美新店保儀尊王大夫廟宇,請駕尊身,供中庄的信徒遶境出巡,由於早期農業社會虔誠的信士不辭辛勞,每逢慶典無不放下工作大家歡慶依迎神託福熱鬧一番,到了進入工商社會人們的作習,日漸繁忙,某年在眾信士的協商同意保儀尊王大夫的慶典,挪移至前中秋日與三官大帝慶典同時遶境出巡,此乃九月保儀尊王大夫不辦慶典之緣故。

每逢慶平安活動都是集村中各信士排成六個班為首事班,每班由三十二成員首事組成,再由首事博爐主,再由爐主輪值主持,信徒無不以當爐主為榮,所以競爭激烈,想爭取到爐主能為神及信徒服務而感光榮。

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亦是水官禹帝聖誕千秋,即為民間所尊奉『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每到此時民間祈求水官大帝下凡,為民間解厄。信徒備豐富供品敬奉水官大帝祈求消災解厄天下太平。

那麼到了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眾神回天庭贖職,家家戶戶備以牲禮素果奉拜,同時一年來大清潔佈置迎新年,以上福德宮各項祭展活動,年復一年的傳承,香火更為鼎盛,永續興旺。

群族中的信仰力量是無比的,信仰無國界,如果在這社會中沒有信仰,難以產生團結的力量,這是在各族群中所展現博愛與包容信仰的精神,誠如在各族群中的宗教信仰及倫理道德等各項建設。歷史文化發展都有他輝煌的價值存在,無論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回教等各宗教團體皆是。始自數世紀以來一直延續著。


四、 福德宮管理與展望

福德宮由清末年間的石板小廟到改建前,這期間因人口稀少,信徒互相照應所以無設管理人員,從民國廿三年重建為福德宮後,第一任管理人產生是由地方王財謀人氏負責管理,約至廿八年,中間因日本敗神論因故拆除,至卅四年光復, 卅五年重新蓋廟再由地方陳金福先生管理至約民國五十年。民國五十年至六十五年由楊枝清先生管理,六十五年至八十九年由地方張賴色先生管理,四任的易人負責已是福德宮三度重建,第三次重建即是現今廟址。在張先生管理下,福德宮稍有餘存,目前雇有一人負責打掃環境,能有美好環境供信士的休閒場地,至民國八十九年,張先生服務福德宮已是廿四年頭,是福德宮前數位服務最久的一位,貢獻最多,在歷任管理人都是無給職的服務,但都非常樂意為神及信眾服務,也是虔誠使然,由於張先生年事已高,有意移交任務,在民國八十九年召集村中信士召開會議,同時成立第一界管理委員會,成員為張賴色、陳臣我、邱寶吉、林淂富、尤傳海、陳東柱、尤正春、林正寬、沈琳容、王山烟、林政富等組成第一任管理委員會。監查委員會成員為:黃漢奇、蘇健吉、林有德等三位先生負責監查任務,同時推舉沈琳容為第一任管理委員會管理人,本人接任後,深恐責任重大要維護福德宮的傳承與為信士服務,除了請教原管理人張先生外,還請教各先進長輩們,為福德宮已屆百年歷史,過去種種事蹟加以記載,匯整成福德宮廟誌。希望先民發憤與辛苦建設成果能夠呈獻後代萬年,更能發揮固有文化及傳承先民的道德倫理。由於筆者文詞粗淺,如有不周之處,還請各位先進多多指教。


辛巳年冬  中庄福德宮主委沈琳容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